金融配资开户论坛
据央视新闻,7月29日,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通报了重庆慕尼勃朗酒业非法添加案等5起典型案例。2024年9月,重庆市大渡口区市场监管局接到消费者投诉,反映其饮用“慕尼大帝金尊多肽原浆啤酒”后出现不适。经检测,该啤酒含有“O-丙基伐地那非”成分。这是一种功能类似于处方药“伟哥”的物质,过量服用会引发心血管异常、视觉障碍等,属于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,严禁在食品中添加。
一种功能类似“伟哥”的违禁成分居然添加到酒里,消费者饮用后出现心跳加速、视觉模糊等不良反应,而企业竟堂而皇之地将这种“壮阳啤酒”推向市场,线上线下销售67箱,最终被罚没15万元并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。
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部分食品企业的道德沦丧,更折射出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漏洞与挑战。当啤酒不再只是啤酒,而是被偷偷塞进了“伟哥”成分,我们不禁要问:食品添加的底线在哪里?企业的良知又在何处?
涉事企业之所以铤而走险,无非是瞄准了某些消费者对“功能性食品”的盲目追捧。近年来,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宣称“壮阳”“减肥”“降糖”的食品,其中不少都暗藏非法添加药物成分的猫腻。此次的“O-丙基伐地那非”是西地那非(“伟哥”主要成分)的衍生物,能扩张血管、增强性功能,但副作用极大——过量摄入可导致血压骤降、心律失常,甚至引发视网膜病变,造成永久性视力损伤。
更讽刺的是,这款啤酒的包装上赫然标注“多肽原浆”“德国工艺”等字样,暗示其“高端”“健康”,实则“多肽含量为零”,所谓的“增强体力”全靠违禁药物支撑。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操作,不仅欺骗消费者,更是对食品安全的公然挑衅。
尽管市场监管总局此次迅速查处并通报了此案,但15万元的罚款对于一家企业来说,威慑力显然不足。相比之下,2016年四川“川虎酒业”因类似违法行为,主犯被判7年有期徒刑,而此次涉事企业仅被行政处罚,刑事责任仍在调查中。违法成本与暴利之间的巨大落差,让一些企业甘愿冒险。
此外,检测技术的滞后也让非法添加有机可乘。“O-丙基伐地那非”并非传统食品安全检测的常规项目,直到2025年市场监管总局才发布该物质的执法检验标准。这意味着在此之前,类似违禁成分可能已悄然流入市场,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“试药人”。
此次案件并非孤例,2024年,全国共查处食品非法添加案件1.2万起,涉及“壮阳”“减肥”等功能的食品成为重灾区。这些案件共同揭示了一个严峻现实:食品非法添加已形成隐蔽的产业链,从化工原料供应、小作坊生产到电商微商分销,环环相扣,监管难度极大。
因此,对恶意添加违禁物质的企业,不仅要重罚,更应追究刑事责任,并实施行业终身禁入。
啤酒加“伟哥”,看似是企业为追求暴利玩的“花活”,实则是拿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当赌注。食品安全没有灰色地带,任何突破底线的行为都应付出代价。监管部门必须持续保持高压态势金融配资开户论坛,而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,避免被虚假宣传蒙蔽双眼。当一杯啤酒都可能成为“隐形杀手”时,我们还能放心地吃什么呢?
益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